曹睿去世前,司马懿没有发动兵变慧眼智行,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——其一是当时没有必要,其二是他并不敢。这个问题可以从“高平陵之变”探讨入手,了解当时的内外局势。
高平陵之变的背景
东汉末年,随着天下大乱,各路豪杰纷纷起兵,逐渐形成了魏、蜀、吴三大势力。最终,曹魏由曹操、曹丕、曹睿三代雄主掌控,逐步在与蜀汉、东吴的竞争中拉开差距,似乎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潜力。然而,曹魏本该最终一统的天下,最终却被司马家所掌控,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局面。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这一历史转折?司马家是如何超越曹魏、蜀汉、东吴这三国势力,最终一统天下的?
这一切的起点,便是“高平陵之变”!
在曹操、曹丕、曹睿三代的治理下,曹魏已经成为三国中最具实力的国家,原本曹魏的未来应当是统一三国的。不过,曹丕和曹睿都早早去世,尤其是曹睿,他在去世时年仅三十多岁,这让曹魏的政治局势陷入了一种“主少国疑”的尴尬境地。
展开剩余79%为了应对这一情况,曹睿在临终时任命了两位托孤大臣——曹爽与司马懿,希望通过这两位大臣来保障权力的平稳过渡。然而,曹爽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慧眼智行,在掌握了军政大权后竟然选择向司马懿妥协,最终被司马懿杀害。此举直接导致了曹魏权力的转移,曹睿辛苦营造的平衡局面彻底崩溃。
司马懿为何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?
问题来了:既然司马懿早就拥有了夺权的预谋,且拥有实力,那么为何他不在曹睿生前就发动兵变呢?为何等到曹睿去世后,才发动了“高平陵之变”呢?这其中的原因,其实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解释。
1. 司马懿不敢起兵
首先,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起兵,最直接的原因是曹睿实在太强!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曹睿似乎并不突出慧眼智行,甚至被认为昏庸无能,但实际上,曹睿的能力远超过了父亲曹丕,甚至可以说,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都超出了曹操的水准。
曹操的军事才华众所周知,然而在政治上的手段却并不如人意。曹操虽然通过军事手段统一北方,但在平定东汉残余势力、内政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却明显逊色。而曹睿的政治智慧、管理手段以及军事见解都大大超过了曹操的后期表现,甚至可以说,比曹操更擅长做一位开国之主。
曹睿不仅早早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华,他在曹丕生前还曾赢得了父亲的肯定。曹操在临终时夸赞曹睿有成为曹家第三代君主的潜力。尽管曹丕并不太看重曹睿,直到临终才正式立其为继承人,但曹睿凭借自己的能力,迅速掌握了政权,并稳住了大权。
在曹睿登基后,他成功击败了曹丕派系的势力——曹休、曹真、陈群等人,迅速巩固了自己的政权。从这点来看,曹睿无疑是一位政治天才,他凭借过人的智慧稳坐朝堂,即使在面临重重阻力时,也能巧妙化解。在此情况下,司马懿怎敢轻易对曹睿下手呢?毕竟与曹睿对抗,等于自取灭亡。
不仅如此,曹睿在军事方面也有不容小觑的才干。当曹魏面临东吴的进攻时,曹睿凭借出色的战略判断成功抵御了孙权的侵略;在诸葛亮的北伐中,曹睿通过巧妙的策略,先后让曹真、张郃成功守住了西部边疆,最终迫使诸葛亮死于战场。因此,在曹睿在世时,司马懿显然不具备挑战其权力的能力,做出兵变的风险过大。
2. 司马懿不需要起兵
除了“不敢起兵”之外,司马懿在曹睿生前也并没有起兵的必要。当时,曹睿对司马懿非常信任,给了他极大的权力和尊重。
司马懿原本并不急于夺取曹魏的大权,毕竟他一直都忠诚于曹魏,且多次得到曹家君主的信任。曹丕和曹睿都曾任命他为托孤大臣,这显示出他们对司马懿的充分依赖。尽管在权力的争斗中,司马懿一度与曹爽发生矛盾,但当曹睿在世时,司马懿的地位并不低,反而有足够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。
然而,随着曹爽的逐渐暴露出管理不善、权力腐化的迹象,朝堂上的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。曹爽不仅在内政上独断专行,更大肆排除异己,导致许多朝臣对他不满。在这种背景下,司马懿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,他决定反击,最终发动了“高平陵之变”,成功夺取了大权。
可以说,在曹睿在世时,司马懿的权力地位较为稳固,且曹睿对他也并无压迫,因此他并没有急于夺取权力。而一旦曹睿去世,曹爽的暴行和自大使得司马懿看到了可以夺权的机会,因此选择冒险起兵。
结语
综上所述,曹睿去世前,司马懿未发动兵变的原因,既包括曹睿的强大让他不敢动手,也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并不迫使他去夺权。直到曹睿去世,曹爽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臣的不满,司马懿才看到了机会慧眼智行,决定行动,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的发生,从而改变了魏国的命运,也改变了三国的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