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这个职位被认为是天下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漢崋资本,稍有得意便可展翅高飞,稍有失足则可能坠入万丈深渊。根据统计,历史上曾出现过超过1500位太子,然而除去最终成功登基的400余人,能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的不到20位。
在古代,太子不仅是皇位的自然继承者,是皇权稳定的象征,更是现任皇帝潜在的竞争对手。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,因此必须拥有权力和能力,甚至需要皇帝为其配备班底,树立威望,但这也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,使得太子成为皇帝眼中的隐患。因此,太子的“成帝率”极低。若太子被废,更会被后来继位者视为潜在威胁,往往被视作必须除掉的障碍。这一切使得太子的生存风险成倍上升,难以寿终正寝。
今天,我们来盘点历史上八位虽未登基却能寿终正寝的太子,一起看看他们中谁最令人惋惜。
懿文太子朱标或许是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。朱元璋一称帝便果断立他为太子,几乎毫无犹豫。几乎所有重臣都被派驻东宫任职,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,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,中书平章常遇春兼太子少保,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等,显然朱元璋担忧太子权力不足。每当朱元璋外出,必令太子监国。
展开剩余90%朱标的贤能广受认可,作为明朝第一代皇帝指定的接班人,朱元璋对他倾注了巨大心力。朱标22岁时,朱元璋已下令所有政务先经由太子处理,再奏报父皇,朱标也不负众望,既能骑马冲锋杀敌,也能与文臣酒宴吟诗。他的兄弟们多经历战火洗礼,是骁勇善战的将领,但对朱标都特别敬重。
可惜,这位被视为明朝贤君的太子英年早逝,否则靖难之役和朱棣称帝的局面可能不会发生。
昭明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子,被誉为史上最完美的太子。
萧统诞生于萧衍建国之年,当时萧衍已37岁,之前无子,故其降生被称为“三庆”之一。
史书记载萧统举止大方,仁德著称,朝野上下和百姓皆爱戴。有一年南梁遭遇天灾,难民涌入京都,萧统亲自带领人为灾民煮粥送衣,深得民心。另一年池州大旱,萧统亲赴押运赈灾物资,确保灾民安然度过难关。为感念他的善行,池州百姓为他建造衣冠冢与太子庙。
萧统孝顺母亲丁贵嫔,病重时衣不解带侍奉,母逝后悲痛欲绝,甚至一度食不下咽。父亲多次劝慰,督促守丧,萧统在丧期每日仅食一餐,身体消瘦,壮硕身躯“腰带十围”减半,士庶见之无不泣涕。
他亦酷爱文学,《南史》记载萧统三岁诵读孝经、论语,五岁通读五经,八岁能给官员讲解《孝经》,通达其中大义。萧统一生著述颇丰,文学成就卓著,其所著《文选》被称为《昭明文选》,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。萧统任太子期间,南梁文人辈出,文学繁荣,被视为晋宋以来最盛。
萧统早年便参与政务,十二岁能理解决狱案件,十四岁元服后参与朝政,多次纠正奏折错误。后期,萧衍醉心佛事,权力集中于萧统,且萧统严格自持,父亲对其更加信赖。
中大通三年,萧统因病去世,谥号昭明,史称“昭明太子”,其孙萧栋即位后追尊为皇帝,成为历史罕见的既有谥号又被追尊为皇帝的太子。
刘彊,东汉开国太子漢崋资本,光武帝刘秀嫡长子,母为废后郭圣通。
建武十七年,因皇后私德不足,郭圣通被废,刘秀发妻阴丽华被立为皇后,刘彊身份从嫡长子变为庶子,依照礼法不宜继续为太子。
刘彊多次请求辞去太子职务,刘秀虽不忍,但迟迟未允,直至两年后才同意。他辞太子后被封为东海王,但九年后才正式出任藩王。
刘彊身居太子十九年,最终退让成为东汉一位重要藩王,接替太子的是光武帝第四子刘庄,即汉明帝。
刘彊虽失去太子位,却无遭迫害,反得宠爱。一方面是刘秀愧疚补偿,封郭圣通为“中山王太后”,扩充封地,多次访问郭家;另一方面,刘庄善待刘彊,朝野同情亦护佑他。
历史记载,山阳王刘荆曾谋反,暗示刘彊参与,刘彊迅速举报,表现忠诚。
刘彊不贪权势,多次辞让,临终时还上疏请求废除其子刘政封地,表明真性情。
刘彊33岁去世,早逝或因压力过大。其子刘政为人不端,遭严惩。此后东海王系传承刘彊美德,延续至曹魏。
胤礽,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式册立的皇太子,清圣祖康熙帝次子,嫡长子,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。
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将他描绘成无才无德的皇子,然而史实相反,胤礽才华横溢,品格优异。
康熙从胤礽五岁起亲自教授四书五经,太子6岁时射猎技艺高超,8岁曾与伯父射杀猛兽,10岁精通满汉蒙三语,骑射、辞章、文学皆不逊色。十三岁即能在文华殿讲学,康熙称赞其专注读书,无嬉戏之事。
胤礽才华令大儒羞愧不已,选定太子老师多次被推辞,理学大师汤斌几度辞职,康熙只得特权指派。
胤礽性格谦和,授课时体恤师长,不让年迈老师跪拜,关心师长健康。
胤礽治政能力不俗,康熙出巡时常带他随行或留守朝廷,胤礽处理政务井井有条,深获康熙信任。康熙征讨噶尔丹时,胤礽坐镇京师,掌管祭祀大典及奏章办理,父子关系和谐。
连当时来华的法国神父白晋也盛赞胤礽:“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,宫中无人不赞,众望所归,未来可成为中华伟大皇帝。”
然而康熙对胤礽既严格又溺爱,导致太子骄纵暴躁。康熙废太子源于十八阿哥去世,胤礽无动于衷,令康熙失望。
太子“结党”多因其外叔索额图操控,胤礽本无韬光养晦之能,加之暗地陷害,最终以“结党营私”罪被废。
严格说,胤礽并无谋反,辅佐康熙20余年,显示其才干。只因生在权谋深重的皇室,性格软弱,成为牺牲品。
李宪,唐睿宗李旦嫡长子,玄宗李隆基长兄,母为肃明刘皇后。
李宪少年才气出众,成年后擅长音乐,特别对西域龟兹乐有独到理解,曾任杨贵妃音乐教师,得以传颂“梨花深院无人见,闲把宁王玉笛吹”佳句。为人低调谦逊,对兄弟友善,获得朝野好评。
684年,李旦即位,李宪六岁被立为太子。武则天称帝后,李旦降为皇嗣,李宪失去太子身份降为皇孙。
武则天退位,中宗李显复位,韦后专权,709年合谋杀中宗,后被李隆基诛杀。李旦再登帝位。
二次登基的睿宗苦于继承人选择,因嫡长制应立李宪,但平定韦氏之乱功臣为李隆基,迟迟未定。
李宪感父忧虑,劝说:“天下公器,时平则先嫡长,国难则归有功。若失其时,海内失望,非社稷之福,臣今敢以死请。”睿宗感其诚恳,终同意,李隆基成太子。
李宪选择正确,李隆基执政开创开元盛世,李宪获尊重,曾与李隆基同枕共眠,任左卫大将军、宁王、太尉,享受高位,741年病逝,玄宗闻讯悲痛哭泣。
孙登,吴大帝孙权庶长子,《三国演义》中被误称为“犬子”,实则非也。
孙登生母地位低,幼时被徐夫人收养。黄初二年孙权封吴王时,孙登任中郎将、万户侯,虽多次推辞,孙权不许,并为其配备优秀幕僚,江左“四友”皆为东官。孙登待人平等,受幕僚拥戴。
黄龙元年孙权称帝,孙登立为皇太子,诸葛恪、张休、顾谭、陈表辅佐,谢景、范慎等为宾客,东宫文士众多。
孙登仁厚爱民,外出避开良田苗圃,选空地休息,不愿扰民。有次打猎时被弹丸惊马摔下,制止打人。曾丢金马盂,被盗者获宽恕。
孙登孝顺,视徐夫人为母,徐夫人被废后住吴郡,孙权未立徐氏为后却接她归宫。
孙登为太子21年,多次劝谏,政务谨慎。33岁病逝,临终上疏劝宽政并荐贤才。孙权闻讯痛哭,终身怀念。孙登史称“宣太子”。
陈胤,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后主长子,母为侍妾孙氏。
孙氏产陈胤难产亡,嫡母沈婺华收养。陈宣帝视陈胤为嫡孙,赐爵。陈叔宝继位后立陈胤为太子。
陈胤聪慧好学,日夜攻读,通晓经典,深得士人敬服。
陈后主沉湎酒色,讨厌陈胤的清高,宠妾张丽华与孔贵嫔诽谤陈胤。
祯明二年废陈胤太子位,立张丽华之子为太子,但封陈胤为吴兴王,妥善安置。
陈朝灭亡后,陈胤随皇族入隋,终老长安。
朱慈烺,崇祯帝长子,孝节烈皇后所生,崇祯三年册立为太子。
朱慈烺肤白貌美,举止端庄,崇祯疼爱有加。
崇祯亲选东宫教官,严格管理侍臣,朱慈烺学业精进,书法出众。
崇祯重视其政务能力漢崋资本,常询问意见,甚为满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